“一口价”,这个看上去简单的价格战背后,实则隐藏着合资品牌格局的深度变革。合资品牌的反攻好像正式打响。
2025年的车市,宛如一场没硝烟的战场,合资品牌纷纷使出浑身解数,力求在激烈的角逐中占据一席之地。新年伊始,上汽大众、上汽通用别克、凯迪拉克、东风日产、一汽-大众、广汽丰田、长安福特、北京现代等合资车企新车上市发布会上的关键字,莫过于“一口价”,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。
去年8月成都汽车展会期间,上汽大众第一发布限时一口价7.99万元的途岳新锐Tharu XR车型,拉开“一口价”序幕。
2025年,上汽大众继续推进一口价方案,如3月十日上市的途昂Pro,限时一口价为26.99万-31.99万元;上汽通用也毫不示弱,别克品牌在2025春天发布会上宣布全方位推行“一口价”,旗下君威25T超享版一口价10.69万元;丰田同样加入了“一口价”的战局,广汽丰田在新春开工第一天宣布威兰达全系一口价12.98万元起,锋兰达全系一口价8.98万元起……“一口价”,这个看上去简单的价格战背后,实则隐藏着合资企业格局的深度变革。合资品牌的反攻好像正式打响。
价格破冰: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出击
中汽协会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量达到1797万辆,同比增长23.1%,销售量占有率65.2%。面对中国当地品牌带来的市场重压,“一口价”方案好像成为了合资品牌稳定销售量和市场份额的救命稻草。
一直以来,传统车辆销售模式中的议价环节,让不少买家头疼不已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,传统4S店平均每单议价耗时长达3.2小时,从车型配置、裸车价格到赠品、保险等,繁琐的谈判步骤让买家身心俱疲。而现在合资品牌推行的“一口价”模式,直接打破了这一局面。
在价格战的大环境下,“一口价”成为合资品牌提高市场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。当买家在买车时看到明确、统一的价格,不需要再为价格波动和谈判而烦恼,这无疑增加了买家对品牌的好感度和购买意愿。同时,这种统一的价格模式也防止了不同区域、不同商家之间的价格差异,让买家感觉到公平公正,降低了买车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感。
从车企自己角度出发,“一口价”方案在提高其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优势方面,也有肯定的推进用途。在角逐激烈的车市中,价格战是容易见到的角逐方法,但过度的价格战总是会致使市场混乱,损害品牌形象。“一口价”模式在一定量上稳定了价格体系,防止了商家之间的恶性价格角逐。通过提供一个合理、稳定的价格,车企向买家传递出诚信、负责的品牌形象,增强了买家对品牌的信赖度。
同时,在市场角逐日益激烈的当下,库存积压成为很多车企面临的难点。通过“一口价”,车企可以迅速清理库存,回笼资金,为后续的生产和进步提供有力支持。这样前推出“一口价”的昂科威PLUS和君越,市场销售量得到了明显提高,去年12月,昂科威家族月销售量突破2万辆,其中昂科威PLUS同比大涨198.2%;君越月销售量突破7000辆,这说明了“一口价”方案具备肯定的促进用途。
价格战漩涡与品牌价值困境
但同时,在这场“一口价”的浪潮中,合资品牌也面临着前所未有些挑战,机会与挑战交织,一同勾勒出合资品牌将来进步的复杂图景。
“一口价”方案给合资品牌带来的负面影响,最直接的就是收益空间的压缩。为了吸引买家,车企总是需要减少价格,这就致使每辆车的价值降低。比如大众汽车集团近日发布的2024年财报指出,国内市场激烈的价格战对大众集团导致了明显影响。中国虽然仍是其全球最大单一市场,但已不再是“收益奶牛”。
2024年,大众集团在中国合资企业中获得的投资收益为17亿欧元,同比上一年的26.21亿欧元下滑了33.5%,在全球总收益中的占比不足10%;预计2025年其收益将进一步下滑至5亿-10亿欧元,降幅高达40%-70%。
对于部分处于退出国内市场边缘的合资品牌而言,如使用“一口价”方案后,销售量仍不及预期,其盈利能力将遭到严重干扰,并使得企业在后续的研发、生产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投入遭到限制,将加快退出国内市场的节奏。
另外,过度依靠价格方案或许会稀释品牌价值。品牌价值是企业长期积累的无形资产,它代表着买家对品牌的信赖和认同。假如“一口价”设定过高,或许会让买家感觉品牌缺少诚意,价格不亲民,从而减少品牌的吸引力;而假如“一口价”设定过低,又或许会让买家对商品水平和品牌价值产生质疑,觉得品牌档次不高,影响品牌在买家心目中的高档形象。比如,一些原本定位中高档的合资品牌,若一口价方案推行不当,或许会模糊其品牌定位,使买家对品牌的认知变得混乱。长此以往,品牌价值将遭到紧急损害,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也将渐渐降低。
此外,车市角逐激烈,市场需要、本钱、竞品价格等原因不断变化。一口价模式下,车企很难依据实时市场动态准时调整价格。比如,当原材料本钱降低或角逐对手推出更具性价比的车型时,合资品牌可能因一口价方案而没办法飞速做出价格反应,致使商品竞争优势降低。同时,当市场需要不如预期时,库存积压的风险或许会增加。尤其是对于一些换代车型或滞销车型,库存积压或许会致使资金占用本钱增加,甚至可能需要车企采取其他更激进的手段来处置库存,如延长打折政策、增加优惠活动等,这会进一步影响品牌形象和收益空间。
整体而言,合资品牌在“一口价”方案及系列应付手段下,虽面临很多挑战,但也展示出积极变革的态势。从短期来看,“一口价”方案在一定量上稳定了销售量和市场份额,为企业调整和转型争取了时间。
从国内市场到世界工厂
但长期来看,对于合资品牌而言,通过当地化方案和合作共赢的模式,更好地借助中国当地的资源和优势,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,将策略目的从“国内市场”重新概念为“世界工厂”,可能是一条很好的前进道路。
为了应付价格战带来的价值重压,合资品牌开始在技术合作、Supply chain当地化等方面进行体系化降本深入变革。如大众集团在大众安徽基地,2024年的重点即系统性降本,其将整车平台本钱最多压缩40%,将开发周期最多缩短30%。同时,为应付激烈的市场角逐,大众集团调整了商品销售组合与定价方案,发起了集团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新品攻势。第二是技术合作与当地化。在中国,大众集团与小鹏汽车联合开发CEA构造的项目将继续推进,同时组建当地化Supply chain。策略重组、新技术方面的投入为大众集团将来进步发展了更大的空间。大众汽车集团首席实行官奥博穆觉得,大众集团现在已经跟上了“中国速度”。
而合资双方合作共赢的“双向赋能”效应正在显现:大众汽车将在中国开发的智能驾驶技术应用于欧洲车型,中国在智能驾驶范围的飞速发展,为大众提供了丰富的技术实践经验和革新思路;本田把雅阁插混版的国内市场反馈纳入全球商品迭代体系,达成用户需要响应速度的迅速提高,通过对国内市场用户反馈的迅速采集和剖析,本田可以准时调整全球车型的设计和配置,更好地满足不同区域买家的需要……
中汽协会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汽车总出口量为585.9万辆。同期,合资品牌在出口方面也成绩斐然。其中,悦达起亚出口量近乎翻倍,从8.6万辆增长到17万辆;福特中国全年出口近17万辆,同比增长超60%。
2024年合资品牌出口量占中国汽车总出口量的28%,新能源车在合资品牌出口量中的占比达15%。合资品牌通过精确把握国外市场需要,在车型设计、续航里程等方面优化商品,成功拓展了国外市场版图。
从价格破冰到技术破局,从模式改革到全球突围,合资品牌的反攻的道路充满挑战却又饱含期望。“一口价”方案不是简单的市场份额争夺,而是合资品牌对汽车产业话语权的重新概念的第一步;然而“一口价”只不过这场深入变革中的“沧海一粟”,最后书写智能电动年代新传奇的,是将全球技术储备与当地革新活力的深度融合者。将来,合资品牌与中国当地品牌的角逐与合作将持续深化,一同推进中国汽车产业向更高水平迈进,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占据愈加要紧的地位。
注:本文首发于《汽车纵横》杂志2025年4月刊“热门追踪”栏目,原标题为《一口价”背后,合资品牌突围?》,敬请关注。
图片:来自互联网
文章:汽车纵横
排版:汽车纵横